温哥华港湾(BCbay.com)有奖征文稿件
作者:木每
温哥华公交车
初到温哥华时,自己没有车,出行只好坐公交车。虽然知道温哥华的公交车肯定比国内要好一些,但国内乘坐公交车的印象还是有很多顽固地保留在头脑中。例如要上车的人流一看来车了,就开始肉搏上车,完全没了队形;司机先生面对乘客像对待仇敌一样,或者说像是吆喝要入栏的牲口一样;乘客彼此之间冷漠无语,每张脸上似乎都刻了字“烦死你了”。
所以刚开始在温哥华坐公交车的时候,跟别人比起来,我就显得僵僵的,硬硬的,神经也在紧张中,怕坐错车,怕错了方向,怕错过了时间最近的一趟车,又要多等一刻钟。
渐渐地熟悉,紧张的神经慢慢放松下来,温哥华公交车的温情开始向我弥漫,是一点一滴地,不像情人般炽烈,而是像多年的夫妻一样柔和而平静。站牌下等车的人通常是三三两两,无需排队;碰到对视的目光,大家都微笑打招呼,甚至就此聊上几句。我本人就有几次在等车的时候遇到过积极跟我讲话的人。如果是在一个较大的中转车站,人会多些,大家会自动排队,队形很松散,但上车时绝不拥挤。司机很友好,一眼就能看出他/她助人为乐的心态。公交车上也是人不多,一般都有座位。前面的半个车厢的空间是为老年人,残疾人和儿童设计的,座位是活动的,可以随时折起或放下。坐轮椅的老人或残疾智障人士,或者推儿童车的妈妈要上车时,司机会把前门的一块钢板放出来(当然是自动控制的),与地面平齐,轮椅或儿童车就可以轻松上去。等车的人绝无怨言,而且必定等他们上去安置好了才开始上车。
初到温哥华的时候,在一个私人学校教一门课。从家里到学校需要先坐公交车,然后转天车。一天晚上,下课回家,从天车下来,中间经过二楼走廊,下楼梯,到公交车站牌。我查过发车时间表,知道很可能错过一辆,所以一边走,一边往楼下站牌瞅,看到那辆车正要起步。我脚步急匆匆,到了车门口,楞头愣脑一脚就踏了上去,心想:还挺幸运,居然赶上了。车上是位女司机,看我走得急,气喘吁吁,她和颜悦色,不急不忙地对我说:”不用着急,我在等你,你在二楼往下望,我就看见你了。“(她英文说的,中文是我翻译的)我当时特别感动,说了好几遍”Thank you“。
这样的事情其实没什么特别的,我后来听好多人讲类似的经历。有一位华人留学生女孩,每天早晨赶早班车去上课,她说几天以后,那趟车的司机就记住了她,有时候看她没在车上,会有意等她一会儿,认为她可能正被挡在一个红灯那儿。
那天的那位女司机感动了我一个晚上,让我觉得温哥华少了些陌生,多了些温暖;使我有了一种渴望,去触摸这个城市。
那些使孩子自由舒畅的图书馆
来温哥华后,非常得益于这里的图书馆。温哥华图书馆密度很大;每个社区都有图书馆,不求大求全,但求使居民借阅方便。图书卡按照家庭住址注册申请,完全免费。每个城市会有一个主要的图书馆,比各个社区的图书馆大很多。因为孩子小,所以较多关注了图书馆里的儿童部。书籍更新很快,针对儿童使用的书籍有好多新的形式,例如使小小幼儿触摸的,发出声音的,立体式可以拉出用作玩具的等等。
图书馆也会给来看书的孩子提供一些节目,例如唱歌,讲故事,做游戏等。使我觉得特别不同的是这里的氛围,以及给幼儿从小就建立起的每个人都会被尊重的观念。
有些非常小的幼儿就已经被父母带来图书馆了,他们还不可能看书,但是可以在图书馆找到适合的玩具,从小就可以耳濡目染图书馆给人带来的益处。稍大的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阅读能力来选择不同种类的书,图书按不同的年龄层次,词汇难度分类摆放,我女儿Chloe到了那里很容易就找到自己能读的书。
小孩子也可以用自己的名字申请图书卡,父母可以提醒孩子自己独立管理所借的书,并提醒孩子按时归还。如有过期,儿童借书卡上的书不予罚款。
图书馆与儿童学校教育是有机融为一体的。Chloe在学前班已经有两次,老师带着全班同学到图书馆,图书管理员为他们讲解借阅的规则,怎样找到自己喜欢的书以及怎样保护书。
在图书馆里看到许多的父母与孩子,孩子们很享受与父母一起阅读的乐趣。在此之前,我很少意识到我应该花时间带孩子到图书馆与她一起读书。
在这样看似不起眼的图书馆里,孩子无论多么幼小,都会渐渐发现自己的阅读兴趣。那一本本小画书,看似不起眼,却可以成为孩子们想象力起飞的地方。
致敬温哥华这些大大小小的图书馆,给孩子们自由和独立的空间,给孩子们多种的选择,使他们发现阅读的乐趣,使他们幼小的想象力的翅膀在此铺展。
作者:木每,基督徒,2006年登陆温哥华,在这里居住十年,爱上这个城市,愿真诚地书写这个城市的美好,这个城市在平凡之事中给人的感动。
(BCbay.com专稿,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)
更多精彩有奖征文请点击:http://www.bcbay.com/events/zw2017/
Jobs. Contact us. Privacy Policy. Copyright (C) 1998-2024. BCbaynews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