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哥华港湾(BCbay.com)专栏作者
无忧花开
这几天,你的朋友圈是不是也被这部电影刷屏了呢?
《寻梦环游记》,这是一部关于生死法则和爱的教育的影片,一碗来自“另一时空“的催泪鸡汤,生动平实,每一帧镜头都直击心底。
按照影片的观点来说,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:
第一次,心跳停止,人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;
第二次,举行葬礼,宣告这个人在社会上不负存在;
第三次,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此人的人,把ta忘记,从此整个宇宙都不再和ta有关,这就是终极死亡。
这部动画电影上映没几天,我的朋友圈就被它刷屏,小伙伴们纷纷表示,看到涕泪横流。的确,这个电影让我们知道在遗忘面前,死亡和离别都不再值得恐惧——但,这部中文译名有点“土气”的动画电影究竟“赢”在了哪里呢?
一
有研究显示,人类从5岁左右第一次萌发对死亡的恐惧和好奇,如果孩子对这个问题开始有所思考,甚至有所执着,那么关于“生”与“死”的教育,真心不必成为不敢探讨的禁忌。家长神秘、含糊谈“死”色变的态度,反而会令死亡蒙上一层阴影,在孩子心中变得恐怖。
我儿子还小,这些问题暂时没有提过,闺蜜的女儿快六岁,有一天正独自玩得好好的,忽然回头问妈妈:“小朋友都有奶奶,都能讲很多好听的故事,做很多好吃的,我怎么没有呢? ”
闺蜜耐心地回答她:“奶奶已经去世了, 所以不能讲故事,也不能给你做好吃的了。”闺蜜没想到,她随口的一答,竟引来一大堆女儿的“为什么“:“人为什么会死?”“人死了会成什么样?”“妈妈你会不会死?爸爸会不会死?”“死是什么啊?去哪里呢?“……
这些问题, 令闺蜜无所适从,看着宝贝女儿满脸的狐疑,她竟然从心底升起一丝惶恐。
死亡,该怎么跟孩子说呢?我们华人向来对死亡教育讳莫如深。
我们忌讳死亡,对于死亡总是避之而无不及的,这是我们默认的禁区,我们不谈论亲人的死亡,也不谈论自己。因此,无论是潜意识里上还是文化上,死亡都成了一个“不吉利”的话题,我们没有关于死亡教育的书籍,学校也没有开展关于死亡或是生命教育的课程。
讲到这里,我们其实应该庆幸生活在加拿大,西方社会的教育从未让死亡缺席,无论是中小学课堂,还是分年龄的绘本,都不缺少有关生命教育的话题,比如,侄子正在看的《爷爷变成了幽灵》,讲述的就是爷爷幽灵和孙子艾斯本之间温情的故事,温馨地处理了死亡的主题,告诉孩子们应该理性地面对亲人的离去。
还有这几天我从图书馆借回的《天堂的问候》,讲述一只狗去世了,它在天堂里一直挂念着小主人。为了宽解小主人难过的心,它托梦送去一只小狗……这是一本关于心理疗伤的书,帮助那些失去亲人朋友的人走出忧伤,并且用童话的方式解说了生死现象,让人们用平常心来看待重大的生命课题。
其实,我们的孩子每天都面对死亡:踩死蚂蚁、花朵凋谢、宠物死亡、家中老人去世……死亡,其实是孩子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,我们不得不说!
比如,家中有长辈过世后,孩子一再追问老人去了哪里?再长大一些后,又开始好奇天堂的样子是否特别美丽,以至于人们甚至不惜离开家人,也要到那个世界去生活?孩子的问题往往天真又让成人心酸。
还好,这部电影用奇幻的想象力,把人们想象中亡灵的居所具象的描绘出来,电影通过墨西哥人过“亡灵节”的画面徐徐展开,没有神秘、没有恐惧,反而展现了一家人不被生死阻隔的爱的气息。
二
还说回《寻梦环游记》,电影里的小主人公,迪士尼的动画总是俗套的故事,这次也不例外,小男孩为了追寻自己的音乐梦,在墨西哥亡灵节上无意间穿越到了逝者的世界里去,他在一边追寻自己梦想的同时,一边重拾与过去亲人的联系,在选择亲人还是选择梦想的两难中,他得到了成长,也从中找寻到了人生的意义。
电影里,融入了墨西哥独有的“亡灵节”文化,据说该片在墨西哥放映时,正值亡灵节,全国举国上下的街道都张灯结彩,挂剪纸、摆万寿菊,当地华人在网上发帖说,“影院里,隔座的小男孩画着鬼脸儿穿着骷髅服,老奶奶抱着万寿菊。生活与动画交叠相映,感慨又感动。”
其实就在此前不久,我看过一片文章,名为《死亡是人类最好的发明》, 文中观点为“关于活着这件事,死亡是最好的老师。”是的,在大部分国人口中,“死亡”是属于比较禁忌的话题,可能除了心中带有敬畏之外,还有害怕。而这部电影恰好用了另一种视角,用绚烂的画面和颜色,编织着电影极具温度的色彩,也填写着最有人情味的色调。
匈牙利著名心理学家耐基早在 1948 年研究了 378 名 3 岁-12 岁儿童对死亡的认知后,得出结论:
3-5岁的孩子:并不能客观认知到“死亡”,对他们而言,死亡是可以逆转的,暂时的,只是一种离开。
5-9岁的孩子:虽然开始接受死亡观念,但认为死亡是被动发生的,有客观原因的,如被车撞、被人打、生病等等。
9岁以上的孩子:才能认识到死亡普遍,且无可避免。不仅亲友会死亡,自己也终将离去。
其实,对于死亡的恐惧,人类通常有两个原因:一是对未知的恐惧,二是对分离的抗拒。而对孩子来说,后者尤甚。
所以,从现在开始,对于孩子有关“死亡”的追问,我们再不要讳莫如深,死亡教育就是生命教育,通过正向的引导,可以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的能力,让他们学会尊重生命、理解生命,学会积极生存、健康生活与独立发展,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。
我们应该知道,敢面对“死亡”这件事,就是勇于追求人生的意义。
无忧花开:天津妞儿,爱码字,爱摄影,爱烘焙,爱旅行,爱贩卖生活一切美好。当下,只愿在温哥华的湿润空气里,做一个有趣有料的宝妈。
(BCbay专稿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)
Jobs. Contact us. Privacy Policy. Copyright (C) 1998-2024. BCbaynews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