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裔成绩好是因为家里有钱!教育局长言论引公愤
2022-04-15

“中国学生成绩好是因为家里有钱!”美国加州San Dieguito,一位名叫Cheryl James Ward的非裔拉美教育局长这两天在华人圈可算出大名了。

她的一句种族歧视性言论,把自己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,尽管后来她也对自己的言论表示道歉,认为应该说得“更加谨慎和周到”,但却没人买账。

炸了!“中国学生成绩好是因为家里有钱!”美教育局长言论引发华人公愤…

事情发生在加州San Dieguito联合高中董事会的高层会议上,董事会理事Michael Allman拿着一份调查数据,向校监(相当于教育局长)Cheryl James Ward说道:“我们学区里的亚裔学生群体,无论是亚裔印度人、韩国人、越南人,还是中国人或日本人,他们的成绩都很好,得到的D和F都比其他族裔少很多,他们的成绩为什么这么好呢?”

本来是很正常的会议发言,但从Cheryl James Ward接话开始,气氛就变了……

“因为中国的有钱家庭搬到了这里。”

“因为大量的中国人的涌入,能来这里的人都是富有的,因为只有有钱才能来这,否则你不可能买得起这里200万美元一栋的房子。"

她好像对这个话题非常激动,非常感兴趣,一直喋喋不休:“在我住的社区,在卡梅尔谷,我们那里有大量的中国家庭涌入,不断的涌入,占据我们的房子,进入我们的社区,这都需要钱……”

华裔成绩好是因为家里有钱!教育局长言论引公愤

炸了!“中国学生成绩好是因为家里有钱!”美教育局长言论引发华人公愤…

截至这里,她的讲话虽然已经有了种族歧视性的氛围,尤其是那句“占据我们的房子……”

但大体逻辑上还不算太出圈,买房子当然需要钱啊,没有钱你买什么房子?

可接下来的话,就非常不中听了,甚至罔顾事实,完全是主观臆测,更没有什么逻辑可言:

“华人家庭有父母和祖父母在家里照顾孩子的。”

“我们拉丁裔家庭,没有像华人家庭那样的钱。"

“拉丁裔的很多父母每人都打两份工,从早工作到晚,根本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,这些父母忙于工作,无法在家里辅导小孩。”

炸了!“中国学生成绩好是因为家里有钱!”美教育局长言论引发华人公愤…

就这样一番言论,将本来是“为什么亚裔成绩好?”的话题,成功演变为“中国人成绩好是因为有钱,有人不上班给带孩子。”和“拉丁裔成绩不够好,是因为父母都忙于工作赚钱。”

妥妥的种族对立啊。

事实真的如此吗?中国家庭都很有钱,拉丁家庭都很穷?

这位教育局长的一句话,真的就轻飘飘抹杀了华人家庭背后,那些流血、流汗、流泪的看不见的拼搏和努力,所以华人圈炸了……

炸了!“中国学生成绩好是因为家里有钱!”美教育局长言论引发华人公愤…

当地一位华人认为教育局长的话明显充满针对,学校都是就近入学,华裔家庭负担得起200万的房子,其他族裔也是住在这附近,大家不都是一样在负担吗?

说什么华裔的家庭能陪伴孩子,而其它族裔都需要从早到晚工作而无法陪伴孩子,这又是哪来的数据?事实上,根本就是多数华裔家庭愿意在教育上投资,愿意将家庭收入中更大的比例,分配给孩子的教育,这并不代表这些家庭就更加富有。

而且,即使华裔的经济情况比较好,难道这些钱都是天上掉下来,都是大风刮来的?华裔和亚裔很多都是兢兢业业的工作,财富都是一点点积累来的。

炸了!“中国学生成绩好是因为家里有钱!”美教育局长言论引发华人公愤…

还有一位网友直接现身说法:

“我和丈夫20多年前带着两个手提箱和从家人那里借来的2000美元来到美国,在完成学业的同时,我们还做了整整五年的大学助教,每月津贴为1200美元。”

“中国文化重视教育,中国传统勤奋刻苦,我们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,我们没有把任何事情视为理所当然;我们在没有祖父母或亲戚帮助的情况下抚养孩子;我们确保孩子们每天都完成他们的学校作业。”

“我的孩子没有花哨的生日派对,也没有上过著名的私立学校,他们只是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努力的普通孩子。”

最后,这位网友认为:“简单地将华裔美国孩子的学业成绩归因于他们的父母“富有”是完全不尊重每个学生和父母为他们的教育付出的个人努力的,并且是边缘的种族主义者。”

炸了!“中国学生成绩好是因为家里有钱!”美教育局长言论引发华人公愤…

再一起来看看其他网友的评论——

网友留言:20多年前我来美国的时候,只有两个行李箱和500美元,且那500美元是从亲戚那里借来的。 但我们中华民族高度重视勤奋、教育和家庭纽带。最重要的是,美国为勤奋的人们提供了成功的绝佳机会,我们很感激。

网友留言:我24年前来到美国,口袋里只有200美元,我住地下室,在自助餐厅工作,即使在宾夕法尼亚州最寒冷的冬季风暴期间,我也要步行 1个半小时到达校园。即使压力很大,我还是在不到三年内从前30名的大学拿到了两个硕士学位,全A。别再说“财富”是亚洲人在学校表现出色的唯一原因了。

炸了!“中国学生成绩好是因为家里有钱!”美教育局长言论引发华人公愤…

当然,也有人觉得这位教育局长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偏见和刻板印象,她的话完全是攻击性言论,就是直接告诉大家华人天生有钱,占尽优势,却看不到有多少华人家庭每周七天都在工作,如果任由这种说辞继续扩大,日后威胁到的恐怕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学习成绩,而是整个华人社区的安全,所以必须斗争到底。

教育局长最终道歉

对于教育局长的声讨声甚嚣尘上,JamesWard终于坐不住了,跳出来喊冤,她谴责发布视频的人断章取义,造成舆论风波抹黑她:

“我不知道是谁发布了这段视频,我怀疑是与我近日有矛盾的董事会理事Allman。“

"有人在搞事情,分化社区,伤害我。这就是问题所在,把我说的话断章取义,并把那件小事无限放大,这是错误的。"

但与此同时她也表态“应该在言语上更谨慎和周到一些。“她解释说,自己是想表达当学生拥有所谓的“四种资本”——情感、经济、教育和社会资本时,就会比较容易成功,“我应该用不同的方式说,因为这个问题非常复杂,如果我伤害了我社区的任何成员,我深感抱歉,这绝不是我的本意。"

炸了!“中国学生成绩好是因为家里有钱!”美教育局长言论引发华人公愤…

华裔学生成绩真的很好?

虽然教育局长最终道歉了,但绝大多数当地华人是毫不买账的,依旧在进行声讨。

但与声讨声相匹敌的另外一种声音也表现出来:华裔学生的成绩是否当真一骑绝尘?

这个不难考量,除了前面那份引发了对教育局长声讨的数据外,加拿大也曾专门进行过一项调查,结果显示在加拿大的华裔学生在单纯的学业成绩方面,的确令其他族裔难以企及,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,在这份调查中,华裔学生的社会实践、自我解决问题、领导能力等方面却并非如此。

多伦多教育局参与研究项目的丘绮雯(Maria Yau)指出,自己和同事曾对公立学校27000名中学生进行过一项调查,拥有优异成绩的华裔青年占41%,而他们进入大学的比率达到80%;相较其他族裔的学生分别是26%及60%来看,高出很多。

但事实上也并非全面领先:

课堂发言积极性方面:华裔学生只有24%能做到,其它族裔学生39%;

社会实践能力达标者:华裔学生中有55%,其它族裔学生高达74%;

口语表达方面:华裔学生仅32%合格,其它族裔57%;

写作能力较好者:华裔学生为31%,其它族裔51%;

研究能力:华裔学生31%,其它族裔51%;

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:华裔学生46%,其它族裔58%;

领导能力强者:华裔学生32%,其它族裔54%。

炸了!“中国学生成绩好是因为家里有钱!”美教育局长言论引发华人公愤…

可无论如何,单就成绩而言,咱们华裔学生确实优秀,且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美国和加拿大,英国政府也发布过一份关于各个种族在英国生活状况的报告,其中关于教育这一项的调查结果,把英国人惊到了——5-18岁的华人在学校的学业表现,全面碾压其他英国各个族群。

报告叫《种族指数》,通过教育、住房、健康、工作福利、犯罪和社区文化这六大方面,调查各族裔在英国生活状况。毫不夸张地说,在教育这个部分,华人小孩在学校的课业表现优异,甩了英国本土白人(White British)好几条街。

炸了!“中国学生成绩好是因为家里有钱!”美教育局长言论引发华人公愤…

就拿7-11岁孩子在阅读、写作和数学三个科目达标的百分比来说,华人以高达71%的达标比率压群雄,甚至远超排名第二的印度裔(65%),和排名第三的亚裔和白种人混血(63%)。同时,华人小孩在这一项上的优秀率,也稳占第一。

炸了!“中国学生成绩好是因为家里有钱!”美教育局长言论引发华人公愤…

单独看数学这一项,华人更是一枝独秀。在7-11岁数学成绩达标的比例上,华人以92%的数据超出排名第二的印度一大截,更不用说英国本土白人,只有69%的达标率。

炸了!“中国学生成绩好是因为家里有钱!”美教育局长言论引发华人公愤…

有人可能说了,中国人数学好,肯定会拉高整个平均分啊。那我们再来看看7-11岁孩子在英语语法、标点和拼写上的表现,同年龄段的华人同样在达标率(87%)和优秀率(46%)及平均分数(108分)这三项上拿下第一。

炸了!“中国学生成绩好是因为家里有钱!”美教育局长言论引发华人公愤…

在英国会考考试达标成绩的比例上,华人以62%再次夺冠。在关于教育的十几项调查结果中,华人学生在5-7岁、7-11岁、11-16岁和16-18岁这四年龄段在学校的学业表现,基本上都是最优异的。

热门文章
双面人!阿里高管、顶级科学家深夜出逃上海赴美
2022-04-14
房价真要跌!加国央行超大幅加息,启动“缩表”
2022-04-13
动态清零不是追求零感染!华人回国亲历隔离新政
2022-04-14
加国华人公司拿政府$2000万开发检测盒,破产了
2022-04-13
降雪、冰雹、寒流!温哥华打破85年低温记录
2022-04-15
Jobs. Contact us. Privacy Policy. Copyright (C) 1998-2022. BCbaynews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